公司重點培訓項目落地見效(煉鐵篇二)
2021-07-16
小編的話:
企業成功的80%在于人,20%在于設備,是巴登經驗的精髓所在。
為通過培訓提升人的價值,2021年的培訓聚焦基層、聚焦重難點、聚焦需求、聚焦短板,有學巴登指標提升的痛點堵點解決,有工序間協同發力“一崗多能”的技能掌握。職工培訓中心在多次深入基層,深度調研的基礎上,和各基層培訓教師、培訓管理者共同策劃培訓方案,推進了一個個重點培訓項目的落地見效。
本期,帶您走近煉鐵廠。
高爐強化冶煉與快速復風培訓走出去高對標
培訓時間:4月19到24日外出學習;5月6日內部培訓。
培訓地點:山東濰坊特鋼、山東壽光巨能特鋼、山東西王特鋼;煉鐵會議室。
培訓內容:有害元素Zn含量高引起的爐墻結厚、二套上翹、煤氣流失常等問題;干熄焦和濕熄焦轉換過程中的爐況波動、塌懸料、爐溫低等問題。
走出去學習:煉鐵廠高爐操作專家王保國,爐前區域大組長張強、八九高爐值班室組長張紅斌、李國強。
內部交流分享
為精準掌握高爐強化冶煉的手段和高爐快速復風的要點,減少休風后恢復時間長造成的產量損失,確保高爐高效穩定順行,此次培訓采用帶問題外出學習 內部培訓的方式進行。
外培
行萬里路·帶著問題求真知
帶著高爐強化冶煉和高爐快速復風兩個問題, 4月19日,由煉鐵廠高爐操作專家王保國帶隊,赴山東濰坊特鋼、山東壽光巨能特鋼、山東西王特鋼等鋼企煉鐵廠,從生產組織機構、原燃料情況、高爐強化操作及計劃休風爐況恢復等方面進行了面對面的深入交流、學習。
帶問題外出
高爐強化冶煉所需要具備的原燃料條件、上下道工序銜接、裝備水平及高爐日常操作制度的調控要點和難點;
長鋼現有條件下高爐強化冶煉存在風溫低、頂壓低、富氧量低、生鐵含硅量控制欠佳;
解決長期休風后復風時間長、產量損失大的問題。
外培感悟
民企的經營理念。產量最大化、效益最大化,一般一代高爐爐齡7-8年。員工敢于打破傳統,重點關注高爐快速上風噴煤、富氧,重視高爐休風前后渣鐵流動性,一般恢復速度較快(4-8小時)。
長鋼的經營理念。效益最大化、成本最優化,一般一代爐齡10年,員工操作注重“穩”字當先,高爐計劃休風退負荷力度大,恢復時間長。
內培
課堂分享·帶著思路解疑惑
創新培訓模式
培訓改變傳統授課模式,采用結構化研討模式進行授課。來自八九高爐的作業長、值班組長14人按高爐區域分兩組進行PK,課堂上小組成員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,進行集體討論。組長作為代表登臺闡述,教師進行點評補充。學員參與度高漲,課堂效果凸現。
精心組織內容
親身經歷:教師在課堂上講述自己擔任六高爐值班工長期間,在高爐復風操作時,會把車間主任的休復風下料單留存一份,就是想學習一下“高手”的休復風“妙招”。
同行數據:教師通過鋼鐵網、煉鐵雜志等渠道收集同級別高爐的休復風數據,借鑒別人的長處,找到自己的提升方向。
長鋼經驗:把煉鐵廠2020年度八九高爐四次休復風情況進行詳實列表統計,高爐的每一次復風實施后,教師都會與復風前的方案有一個對比、反思,哪個環節沒有考慮到,哪個環節還能持續優化。
模擬場景實踐
課堂培訓結束后,要求學員結合真實的現場作業環境及自身經驗,模擬八高爐計劃休風14小時,作為當值爐長如何下料、組織休復風。把課堂培訓的知識技能模擬應用在工作場景中,對學員進行即時性評估,在最自然的狀態下呈現對課程的吸收和應用。虛擬實踐是本次培訓的一個挑戰,也是一個亮點。
優化高爐操作
高爐強化冶煉方面,結合長鋼高爐高風溫、高頂壓、高富氧,低硅中硫的實際,八高爐大修設計時,設計頂壓大于200kpa,為強化冶煉奠定基礎。
高爐快速復風方面,1、控制好休風前爐溫:生鐵含硅量在日常標準上限0.6%;2、優化高爐出鐵組織,保證高爐雙鐵口同時出凈渣鐵;3、適當降低休風料中加焦炭力度,實現開風后第一爐生鐵含硅量盡量不超過1.0%;4、休風中優化爐料結構,合理調整爐渣堿度,確保渣中鎂鋁比大于0.55-0.6%,[S]在0.03-0.05%之間,改善渣鐵流動性、滲透性;5、開風減少堵風口個數,由過去4-5個減少到2-3個。
效果檢驗
5月份八九高爐分別安排16-24小時計劃檢修。八高爐休風前后爐溫爐渣堿度控制較好,休風時間15.91小時,恢復時間8.43小時,堵風口3個,比過去同類休風節約3小時;九高爐首次實現了雙鐵口出鐵休風,休風時間26.86小時,恢復時間16.96小時,堵風口4個,比過去同類休風節約6小時。
年度內持續跟蹤預計培訓效果:高爐強化冶煉后,八高爐風溫平均在1200℃以上,高爐頂壓設計壓力達最高值170kpa,焦炭負荷實現1-3個月在4.8以上,高爐富氧全用,含硅量0.3-0.6%穩定率在80%以上;九高爐風溫平均在1195℃以上,高爐頂壓達195kpa 以上,焦炭負荷力爭實現1-3個月突破5.0以上,高爐富氧在6000m3/h以上保證盡用,生鐵含硅量穩定率在70-75%以上。
年度內長期休風恢復情況:八高爐至少有一次在10個小時以內,力爭1次突破8小時;九高爐年度內至少有1次縮短到16小時以內,力爭實現1次突破12小時。高爐恢復過程中,風口零燒損。
培訓是生產力,是經濟效益。